发布日期:2025-05-06 22:08 点击次数:70
五一劳动节前夕,山西壶关县的澳涞山庄迎来了一位“跨界梦想家”——华鼎奖创始人王海歌。这位多年来深耕影视文化行业的领军人物,带着一碗面的温暖萍乡市股票配资,成功实现了从光影艺术到文旅产业的跨越。由他精心打造的“奋斗者小时光”面馆正式开业,以全天候24小时不打烊的贴心守候和每天赠送100碗免费面的善举,为每一位劳动者送上了温暖的一盏灯,也让这座“中国最美山庄”增添了一张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名片。
十年匠心:一碗面的文化探索
王海歌的跨界之路并非一时兴起。早在2010年,他便踏上了一段面食文化的“采风之旅”。他走遍了大江南北,将山西刀削面的韧性、重庆小面的辛辣、河南烩面的浓郁等九大地域的面食精髓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。这份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,正如他在影视行业中一贯的坚持——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琢,每一种情感都真诚传递。
而他对面食的执着,源于小时候的一碗“温暖面汤”。家境贫寒的王海歌为了省钱买书,每天只吃八分钱的烧饼充饥。面馆老板看着这个“戴眼镜的少年”,总是悄悄地在他的烧饼旁加上一碗热汤。有一年元旦的大雪天,老板特意请他吃了一碗面,面里的关怀让他心头一暖,那碗面成为了他心底最柔软的记忆,也埋下了他“将来开一家温暖面馆”的梦想。
从银幕到山水:一场暖意满满的文旅试验
展开剩余73%2019年,王海歌在河北正定与朋友聊梦想时,电视里正播放着“最美奋斗者”的报道。灵感瞬间迸发,“奋斗者小时光”这个充满力量的名字应运而生。然而,2020年疫情的爆发让他首店的计划受阻。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,王海歌展现了影视人特有的坚持与韧性——他带领团队远程讨论,精进技术,像雕刻电影一样打磨每一处细节。
转机出现在太行山大峡谷。这里壮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,和“奋斗者小时光”的精神不谋而合。王海歌将影视创作中的“场景思维”注入到面馆的设计中:原木桌椅如电影布景般温馨质朴,菜单上的每一款面食都有着独特的“人设”,甚至连服务生的微笑都经过精心安排。他表示:“文旅和影视一样,核心是打动人心。”
24小时不打烊的“人文放映厅”
“奋斗者小时光”开业后,成为了太行山峡谷中最动人的“人文放映厅”。这里不仅提供九大省份风味的匠心面食,还延续了王海歌少年时感受到的那份关怀:
深夜食堂:24小时亮着的灯光,为深夜赶路的货车司机和凌晨登山的游客送上“一碗醒神面”,被驴友们亲切地称为“太行山守夜人”。
免费面计划:每一天,劳模、军人、山区写生的学生等群体可以领取100碗“致敬面”,年投入超百万,王海歌笑称:“这是最值得的票房。”
影视级服务:店员为独自旅行的游客递上充电宝,为背包客添一碟小菜。这些“即兴剧情”让顾客们纷纷感叹:“就像被写进了暖心的电影里。”
一位在店里歇脚的摄影师感叹道:“这里吃的不是面,而是故事。”而王海歌的梦想很简单——让每一个奋斗者的时光,都能得到温暖的呵护。从华鼎奖到太行山,他用一碗面的温度,成功完成了一场关怀满满的人文跨界。
“奋斗者小时光”不仅仅是一家面馆,更是一部“可品尝的治愈系电影”。当影视人将镜头对准生活,当文旅产业注入情感的力量,这样的跨界,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温暖故事。
发布于:山东省